近年来,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,以及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的崛起,我国对新型农业植保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盛。无人机作为新型农业植保机械的一种,正凭借其智能、高效、经济、节能等特点帮助农户增产增收。
预计到2020年,我国植保无人机的需求量将达到10万架,而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或高达40万人。尽管这些数字只是预测,不一定准确,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保无人机的发展趋势。
我国作为一个有着21亿亩基本农田的农业大国,每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。目前,农户普遍使用的是手工和拖拉机等喷药方式。这两种喷药方式虽然看似简单易用,却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一方面,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,而长期与农药接触易中毒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下地喷洒农药,从而导致农忙时节请不到人打药。
另一方面,手工和拖拉机喷洒农药的方式效率低、效果差,无法及时有效地防治大规模病虫害,而且拖拉机还会轧伤或轧死作物,造成作物减产等。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,农户亟需一种高效、经济的植保机械代替人力或拖拉机来进行农药喷洒。
此外,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,农村的土地开始大量集中,农业经营主体也开始从小型的家庭向大规模的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、农业合作社等主体转变。当土地开始集中,且形成一定规模之后,低效率、高成本的传统喷药方式就无法满足其植保需求了。
在这种情形下,种植大户们纷纷开始寻找一种更现代化、机械化、智能化的植保方式,农业植保无人机因此得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。
当然,除了农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推动外,还有一些外界因素也加快了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发展和应用。
据统计,2012年-2014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年均使用量达31.1吨,比2009-2011年增长了9.2%。针对农药使用量过大、施药方法不科学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,农业部于2015年3月制定了《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》。方案中提出了几点减少农药使用的建议,其中一条就是大力开发和应用现代植保机械,用大中型高效药械代替小型低效药械。
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植保机械,喷洒的药物颗粒更细、更均匀,更容易附着在农作物和有害生物的表面,防治效果更显着。且无人机喷药方式可比传统喷药方式节省30%的用药量,更利于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实现。
无人机植保作业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政府购买服务”意味着植保无人机飞防大队将由政府来买单。
事实上,有关农业服务中的“政府购买服务”议题,已连续两年获中央一号文件肯定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;而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,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,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。
在“政府购买服务”模式的推广下,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多地改革目标。多地飞防大队已经得到了政府的补贴。据了解,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属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一部分,是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、为农业公共服务的事项,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,根据服务的数量、质量,经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,即“政府承担、定项委托、合同管理、评估兑现”。也就是说,政府对飞防大队给农户提供的服务进行评定并支付飞手费用。
在一个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,社会化服务是大趋势。在美国,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员只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1.9%,但服务于农业的人口占到了20%,现在国内情况是种地的人越来越少,是因为活太累、不挣钱、不体面。而通过构建农业经营体系,培育发展新型生产主体和多元服务主体,可以解决地谁来种、如何种的难题,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,而如果实现了简单化、便利化、专业化及社会化的农业服务,种地可以变成不累、挣钱、体面。
农业是我国的基础,农民是我们的父母,无农不稳。